當生命燭火漸弱,人如何保有最后的體面?近日,廣東省衛(wèi)健委印發(fā)《安寧療護服務項目指南》(以下簡稱《指南》),為安寧療護問題提供了一份全面、精準的答案。這是全國第一部省級安寧療護服務指南,對安寧療護的癥狀評估、生存期評估等13項服務項目及內(nèi)容進行了細化和規(guī)范,直面臨終患者難以言說的身心困境。
圖源:視覺中國
臨終患者通常面臨異常的煎熬,除了身體上的難受,還有脫離社會的孤寂,以及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悲傷和恐懼,而更深的煎熬來自失控感:當身體不再受意志支配,當治療方案被家屬代決,當“想回家看看老屋”的愿望被“再試試新藥”的善意淹沒,個人尊嚴也面臨著挑戰(zhàn)。傳統(tǒng)醫(yī)療體系擅長對抗疾病,卻常在這些“非技術性苦難”前束手無策。
《指南》的推出,實質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。它將“善終準備”“生命回顧”“心理痛苦評估”等13項服務細化為可操作流程,將臨終患者的心理、精神與社會需求,置于與身體癥狀同等重要的位置?!吨改稀穼⒒颊咭暈橥暾膫€體,有助于引導家屬傾聽患者心愿,而非單方面替其決定治療方案。這不僅直面了老齡化社會的現(xiàn)狀,更深層次上,它突破了傳統(tǒng)醫(yī)療以疾病為中心的框架,將抽象的人文關懷轉化為可落地的身體、心理、社會、精神四維整合照護。在用技術延展生命長度的同時,《指南》同步追問著生命的質量。這種轉向折射出文明社會的溫度。
《指南》的發(fā)布也為提升安寧療護服務質量、緩解供需矛盾指明了努力方向。廣東省計劃將《指南》納入今年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培訓內(nèi)容,并于2026年開展覆蓋全省醫(yī)護人員的專項安寧療護培訓。同時,依托《指南》,將在全省選定示范教學基地,通過臨床實踐培養(yǎng)具備社工溝通、心理疏導、哀傷輔導等綜合能力的跨學科人才。這份標準化的藍圖,不僅為省內(nèi)各級各類醫(yī)療機構提供了明確的“操作手冊”,更為政策支持、人才培養(yǎng)和服務網(wǎng)絡的織密補強指明了方向,有望推動安寧療護從理念認同加速走向服務可及。
安寧療護的終極意義,在于以溫柔的姿態(tài),護佑每一個生命在人間的謝幕。期待未來通過制度的協(xié)同與社會的共情,讓“善終”成為每一個生命理所當然的權利。
撰文 秋巽